2024年第十五届珠海航展期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展示了一款名为“小型特战无人潜艇”的无人潜艇模型。如今在阅兵前夕重新回顾这一模型,依然令人感慨。当时许多人都惊叹于这样一款看起来十分先进的装备居然已经可以进行外贸出口,这几乎意味着中国海军早已拥有更为先进的型号在服役,否则不可能如此大方地公开展示并允许出口。
根据公开资料,这款无人潜艇的长度在38至43米之间,排水量约为380至450吨,最大潜深约为300至450米,水下最高航速可达20节,在6节航速下最大单次航行距离3000海里,总航程更是可达到10000海里,表现十分惊人。其遥控方式也颇为复杂:控制中心可以位于岸基或舰载平台,通过Ka/Ku波段雷达波信号传输至水面浮标,再由浮标与潜艇或远程水下声通信链路进行联通,实现精确操控。
展开剩余72%从宣传资料来看,该艇设计分为三种子型号。A型定位为警戒与打击型,可以携带8到12枚鱼雷或导弹,适合执行远程打击任务;B型则是特种作战型,可以搭载6至8名潜水员及其专用装备,执行渗透、破袭等特种任务;C型被称为封锁型,可携带8到12枚鱼雷或小型无人潜航器(UUV),甚至能搭载4枚大型无人潜航器,适合执行海上封锁或反潜任务。虽然宣传页上的参数看起来平平无奇,不过就是一艘排水量四五百吨的小型潜艇,但得益于高度自动化设计,艇内舍弃了人员舱,极大增强了作战能力。
细看模型则能发现更多细节。潜艇围壳尺寸相当紧凑,意味着其航行噪音会相当低,有利于隐蔽渗透。围壳前部配有围壳舵,桅杆采用卧式收放方式而非垂直收放,减少阻力和声学特征。从前往后依次是声呐舱、设备舱、鱼雷/导弹舱、蓄电池舱和发动机舱,尾部安装7叶螺旋桨。将模型比例放大至4300像素后发现,潜艇配备了近12米长的蓄电池阵列,即使不使用AIP系统,也能保证在6节航速下潜航3000海里,连续潜航时间超过20天,比多数常规AIP潜艇的续航都要强,接近部分攻击核潜艇的作战半径。
该艇艇艏下方有一根异常修长的鱼雷发射管。通过像素比估算,舱内鱼雷长度约4.6米,比常见324毫米口径的轻型反潜鱼雷长得多,却又明显短于533毫米重型鱼雷或俄罗斯650毫米级鱼雷。这一“短粗”尺寸相当罕见,推测可能是一种特殊改型,甚至可能是为外贸缩短了雷体长度的533毫米鱼雷。更令人惊讶的是,艇身布局中鱼雷舱被安置在设备舱后部,导致鱼雷管长度超过13米,甚至可以容纳一枚长约9米、直径约60厘米的大型载荷。
这让人不禁怀疑,管内的装载物是否一定是鱼雷。若是鱼雷,长时间装填会缩短其寿命;若不是鱼雷,而是特种无人潜航器,则可以解释为什么要设计如此长的发射管。近年来确实有多次曝光过15至20米长的“黑色潜航器”模型,也许就是这款潜艇的配套装备。如此设计,可以让该艇在远距离渗透、情报侦察或布放特种装备时拥有独特优势。
综合来看,这款小型特战无人潜艇不仅在自动化和续航上有重大突破,还可能具备极为先进的多用途能力,既能打击,又能输送特战人员,还能搭载无人潜航器执行特殊任务。其设计显然不是单纯的缩小版常规潜艇,而是一次面向未来水下作战方式的探索与试验,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
发布于:天津市杠杆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