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道无疆 履步寰宇
一直以来
华师始终致力于
探索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积极推动研究生融入国际学术场域
研途看世界 交流创未来
华师提供丰富的国际交流项目
助力学子活跃于国际学术舞台
为个人拓宽成长路径
华师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开展
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华师在国家重点学科及优势学科中选拔一批优秀研究生,到国外高水平大学及研究所联合培养。目前公派研究生留学项目主要分为四个层次,即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的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广东省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广州市“菁英计划”和华南师范大学拔尖研究生国外联合培养项目,这些项目为莘莘学子铺就通往世界的学术桥梁,全面助力其学术成长与职业发展。
国际交流项目一览表
具体内容可登录研究生院网站查看:
http://yjsy.scnu.edu.cn/a/20250416/9611.html
公派研究生的所有项目主要针对华师在读优秀研究生(博士、硕士),且均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选拔原则。各项目选派基本要求是:
1.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及其他国家留学基金资助的研究生人才培养项目:申请者需满足年龄小于35岁、外语水平达标的基本条件,可通过“所在单位或个人合作渠道”或“国家留学基金委现有合作渠道”渠道派出;
2.广东省优秀青年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申请人应是在读的优秀博士研究生,政治立场坚定,外语水平达标,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且原则上年龄不超过40岁,同时其研究方向要与本人或导师(团队)的研究方向课题一致;
3.广州市“菁英计划”留学项目:申报人应满足政治立场坚定、申请年龄在要求范围内、外语水平达标、留学学校位于全球前150名的国际知名高校、留学专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的基本条件,本项目的资助经费均由广州市财政全额承担;
4.华南师范大学拔尖研究生国外联合培养项目:学校将提供入选项目者一定程度的奖学金、国际旅费等资助,申请人应政治立场坚定,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和科研能力、达标的语言能力,满足申请年龄限制、留学高校排名、具有可实施科研价值的培养计划等基本条件。
华师搭建起通往世界的桥梁
而真正的成长
源于每一次的亲身实践与探索
让我们一同了解
留学生和老师们的故事与感悟
留学一一超越边界的课堂
稳扎稳打迈出跨洋脚步
张思月,华师心理学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目前作为“广东省青年优秀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项目派出学生,在牛津大学进行联合培养。研究方向为食物心理学与食物美学,在《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APPETIT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astronomy and Food Science》等SCI期刊发表论文9篇,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主持心理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重点课题1项,连续两年获得华师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
在心理学院教授何先友的启迪与鼓励下,张思月很早便下定决心,在科研路上不断深耕精进。在读硕士期间,他就积极投稿发表论文,对审稿人的意见认真研究和回复,甚至撰写的回复信长度达到了正文的四倍。通过长达数月的修改,最终有2篇SCI论文以第一作者和合作者身份见刊发表。此外,他还积极参与何先友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学术知识与科研协作经验。
2023年,张思月继续留在华师读博士。在了解到学校研究生出国留学项目,希望获得留学机会后,他便开始了与时间角力的日子,一面是严谨复杂的文献、数据与理论,另一面是必须攻克的雅思考试。在研究间隙的碎片时间默记单词、练习口语成为了他的常态。在双倍的压力下,他咬牙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顺利通过了雅思考试,并且科研学术工作也从未落下。在何先友、王瑞明、孟明、吴晨静等几位老师的推荐与指导下,他顺利入选“广东省青年优秀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项目,前往牛津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联合培养。
抵达牛津后,多元的学术氛围令张思月开阔了视野,也激发了新的科研思路。在与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讨论中,得知牛津的食物学研究方法远不止寻常的从电脑程序模拟、现场真实品尝,更配备了许多的感官设备作为支撑,他倍受启发。而牛津强调效率与生活平衡的理念,也促使他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尽管他在国外偶有孤单时刻,但华师心理学院的导师与同门常借助组会进行连线交流与关心,让他在异国他乡仍常感温暖。
回望整个留学过程,张思月将经验总结为“主动、专注、开放”三点:主动建立联系、专注科研方向、培养开放包容心态。他建议学弟学妹充分了解学校的出国留学项目,尽早明确研究兴趣并寻找合适的外国导师,同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平衡身心、拓展社交。“这段经历相当NICE!”张思月说,它既是个幸运的机遇,又是宝贵的成长。
破语言难题,立科研新思
毛舜,华师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2025届博士毕业生,现为广东航海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师。在华师读博期间通过“广东省青年优秀科研人才国际培养计划”,赴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术研究。
赴海外学习是毛舜长久以来的愿望,华师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为他铺就了通往国际学术舞台的通道,但留学也让他从生活里的“熟练工”瞬间变成了陌生环境中的“初学者”。初抵澳大利亚,语言就带给了他现实挑战。有次去超市购物,和收银员的英文对话曾让他一时愣住——每个单词都熟悉,置身真实英文对话场景,他却难以瞬间领会意思。这份挑战在科研环境中更显严峻。每周雷打不动的全英文组会,要求他必须以非母语进行高强度的学术思辨与汇报。无数个深夜,实验室的灯光都见证着他为准备汇报熬夜到凌晨的身影。
然而,正是在直面并适应这些挑战的过程中,他获得了最扎实的成长。那些为应对导师细致质询而反复打磨的PPT细节,熬夜推敲字句、整理数据的夜晚,不仅锻炼出他流畅的英语表达能力,也让他在组会汇报中愈发从容自信。在开展科研时,毛舜从导师的言传身教中,逐渐领悟到了“问题导向”的价值,“之前我会‘拿着锤子找钉子’,但现在我会‘先发现钉子,再寻找工具’,我发现我的科研思路更加清晰了。”
在跟随团队进行智能教育课题研究时,他不再执着于运用不同方法和进行模型试错,而是锚定真实问题,精准寻找解决路径。同时,在澳导师也会指导他的论文写作,指出他写作逻辑与论文框架的不足,让他深刻意识到,有价值的研究不应该追求“浮于表面”的新颖,而更应该聚焦真实问题、稳扎稳打推进。他的论文框架从此告别了松散的信息堆叠,按照紧密的逻辑,围绕研究主题剥丝抽茧,构建起严谨的研究体系。按照这个模式打磨出的论文,也让他获得了期刊编辑愈发积极的肯定。
这段海外求学经历,被毛舜视为“一辈子的回忆”。他鼓励学弟学妹珍惜学校提供的留学机会,勇敢走出去亲身体验,同时也真诚地提醒:“国外的科研氛围虽然自由,学业压力却并未减轻,脚踏实地、打好英语基础、保持积极心态,才能真正让这段经历成为终生受益的财富。”
从“执行者”进化为“探路者”
张茹,华师体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公园绿地的身心健康效益,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并在《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担任二十余份国际期刊审稿人,具有丰富的国际科研经历。
在德国三年的留学时光,在张茹的学术生涯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至今她仍清晰记得,初到德国莱比锡大学时,在第一次博士生研讨会上所经历的“学术洗礼”。初来乍到的她,首先遇到的便是高年级博士生对其研究框架的犀利质询。正当她措手不及时,对方却发来3篇关键性的研究文献,并真诚地欢迎她加入团队。“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在这里,批判与合作是并存的,你必须要用严谨的态度对待科研工作。”而这些感悟也启发了她之后的学术实践。
张茹博士期间的课题研究主要围绕莱比锡公园里老年人的身体活动展开。起初,她严格遵循预设方案,手持问卷试图量化一切。但她很快发现,老人们的生活不是表格中的数据,他们在长椅上的闲谈、在湖边的缓步,这些轻盈而碎片化的细节,远非传统量表所能捕捉。在一个阳光洒落的午后,一位老人对她说:“我们来这儿,不只是因为这里有设施,更是因为它提供了一个社交场。”这句话点醒了她。她毅然放下问卷,走进老人们的晨练圈、闲谈角,从“执行者”进化为“探路者”,融合行为科学、城市空间社会学等多重视角,重新理解公园作为“社交场域”的意义。
现在的张茹作为一名教师,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她非常鼓励学生有机会能到国外学习交流。因为研究生阶段学习要求学生应具有开放的思维特质,有过留学经历的学生会更善于运用全球化资源开展自主探索,在研究的自主性与项目管理能力方面表现突出。“其实,身处异国文化环境不仅有助于知识拓展、能够培养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还能极大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抗压能力和应变能力。”张茹分享道。
更全面、更独立、更多可能
劳伦斯·德·哈恩(Laurens Theobald de Haan),现任华师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响应型材料与器件集成国际联合实验室(DIRM)成员。目前主要致力于开发基于液晶聚合物的响应型光子表面材料,与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等欧洲知名高校相关专家拥有长期稳定的项目合作关系。
在劳伦斯看来,海外求学不仅是一次学术挑战,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淬炼,能够促进学生在学术、职业与社交层面的多维成长。学生通过接触国际前沿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能显著提升专业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敢于就项目阐述想法,研究思维更加主动。目前,劳伦斯与荷兰、比利时多所高校关系密切,他曾多次向这些院校推荐华师学生,帮助他们获得宝贵的海外学习机会。“我有个学生在比利时留学期间掌握了一门国内尚未有过多研究的新技术,而现在他将这门技术使用得很出色,这将为他日后的科研带来不少助力。”劳伦斯分享道。
劳伦斯还指出,跨文化体验是留学带来的另一宝贵财富。身处异国环境,学生不仅在语言与写作上进步显著,变得更加活跃,更学会以开放心态理解多元文化。因此,他也特别鼓励留学生:“多在咖啡机旁与人聊天,积极参加体育和社交活动,午餐时也不妨和外国同学坐在一起交流,这会让你的海外留学经历更加丰富。”
从长远来看,劳伦斯觉得具备国际经验的学生会在就业市场中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劳伦斯回忆,他有一位学生曾在中荷两地攻读博士学位,此前该学生面对科研充满热情、想法很多,却缺少专注力,很多项目启动了但未能完成。在荷兰高校深造期间,该学生在注重探索与思辨的当地研究氛围熏陶下,进一步提升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以清晰逻辑条理化推进工作,效率因此大幅提升,如今他已在一家公司负责专属研发实验室。“如果有机会的话,每个人都应当在一个与自身文化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劳伦斯鼓励大家拥抱机遇,亲身体验文化多样性,探索人生的多种可能。
渡学海一舟 揽风云万里
愿华师学子于更广阔的天地
乘风而起 尽显其才
学海无涯 求索不息
点击下方小程序
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
华南师范大学文创商店
来源丨研究生院
采写丨罗文昊 何文静 陈语媗
郑韵涵 曾慧茹 冯欣瑶 凌恩昀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丨凌恩昀 罗文昊
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陈婧 吴建国
初审丨沈蔚瑜
复审丨林海岸
终审丨周宪
杠杆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