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在消极地冷,而是在沉静思考。
——杨冬白
日前,“渐冷”杨冬白个展于上海启幕。展览以“山水”作为文化媒介,通过摄影、钢板及镜面不锈钢三种材质迥异的作品形式,构筑了一场围绕文化“冷却”与“疏离”的深度对话,进一步推动当代艺术对文化传承与感知机制的反思。
展开剩余84%《三人行》不锈钢镜面 尺寸可变
杨冬白以独特的视觉语言重新诠释中国传统山水意象,将其从自然景观提升至哲学思辨的层面。在杨冬白的艺术实践中,山水不再仅仅是客观存在的自然景物,而是一个融合山、石、水、云、风等元素的整体性自然观照系统,人物也被纳入这个系统之中,体现着“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与现代转译。
《过眼》不锈钢镜面 尺寸可变
《山高人为峰》不锈钢镜面 尺寸可变
“渐冷”以艺术的方式揭示出一种现实:山水意象并未消失,却已从鲜活的陪伴转变为冷媒介中的抽象存在——摄影将其固化为记忆切片,钢板以工业质感重塑其形态,镜面不锈钢则在反射与扭曲中解构其真实面貌。展览以“渐冷”为题,实则藉由视觉语言追问人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疏离的内在逻辑。
《山高人为峰》不锈钢镜面 尺寸可变
《少女》不锈钢镜面 尺寸可变
杨冬白
1959年生于上海。1997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雕塑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雕塑系研究科毕业,获硕士学位。后任教于日本国立福井大学美术系,担任副教授。2006年起进入上海油画雕塑院从事创作,曾任院雕塑创作室主任,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雕塑艺委会副主任,第八届上海文联委员,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金奖、体育美展银奖等殊荣。
杨冬白:山水对我来说,是自然的整体。山、石、水、云、风……彼此交织共存,恒常而灵动。在这种观照下,人显得渺小,但也因此获得一种“心有山海,静而不争”的自在。我把人物也纳入山水的范围,一并称为“山水创作”。
杨冬白:摄影承载了时间与现实,是凝固的记忆;铝板的冷光与厚重感,反常规而带来诗性;镜面则制造虚像,让人既是观看者,也是映照的对象。
发布于:北京市
杠杆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