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我们必须坦承,信仰是一股极其强大的力量。无论是宗教信仰,人们相信那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力量,从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和内在的力量;还是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人们愿意为之奉献一生。信仰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皇本身也象征着这种信仰,特别是在欧洲,教皇拥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力。正因如此,二战期间丘吉尔曾与斯大林谈及“教皇的态度”,而斯大林当时脱口而出的一句“教皇他有几个师?”成为了历史上的经典语录,也反映了他对教皇军事力量的轻视。
或许直到战争结束后,斯大林才真正意识到,虽然教皇可能连半个军队都没有,却依然掌握着不可小觑的精神力量和影响力。
二战是一场席卷全球的人类灾难,盟军在各大战场上付出了沉重代价才得以取得胜利。但在这场战争中,西方国家除了关注军事力量的对抗外,还格外重视一个关键人物——教皇。
打个比方来说,希特勒非常注重与教皇维持良好的关系。毕竟教皇能够左右德国境内天主教势力的政策,即便是希特勒也不得不对这层影响力有所顾忌。
展开剩余90%因此,1944年10月,当英国首相丘吉尔访问莫斯科时,他特意提出了关于教皇立场的讨论。
当时,丘吉尔和斯大林谈论波兰问题。丘吉尔表明,英国参战是为了维护波兰的“独立与自由”,而波兰是一个天主教国家,所以英国不会允许波兰局势让他们与梵蒂冈的关系变得复杂。
简单来说,丘吉尔对教皇的立场心存疑虑,认为教皇可能偏向纳粹阵营,因此担心与教皇发生对立会损害英国的利益。
丘吉尔希望能争取教皇脱离纳粹阵营,站在盟军这一边。
然而,斯大林对此不以为然,打断了丘吉尔的讲话,冷冷地抛出那句闻名遐迩的话:“教皇他有几个师?”
斯大林之所以这样回应,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作为坚定的无神论者,苏联共产党根本不认为教皇有什么实际意义,加之苏联大多数人信仰东正教,对梵蒂冈教皇没有任何崇拜或信仰。
教皇的政治立场与苏联的内政也没有任何直接关联,斯大林自然对教皇的态度毫不关心。
另一方面,斯大林在谈判中只看实力,他坚信只有武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直白点说,如果教皇真的拥有能打败苏联的军队,那斯大林才会认真考虑教皇的立场。
实际上,阿尔巴尼亚前领导人恩维尔·霍查在其回忆录《同斯大林在一起》中,也特别提到过斯大林对教皇的看法。
书中写道,罗斯福和丘吉尔曾劝说斯大林不要再与教皇作对,问他为何不把教皇作为盟友。对此,斯大林回答说,反法西斯联盟的目标是消灭法西斯和纳粹主义,这场战争是靠士兵、坦克、飞机和大炮打赢的。既然教皇没有军队和武器,和他结盟“毫无意义”,他们不需要“空谈的盟友”。
斯大林的态度非常坚定,从此美国和英国也不再在教皇问题上与苏联纠缠。
但教皇真的是完全没有武装力量吗?事实并非如此,教皇曾经拥有辉煌的军事势力。
许多人或许不知道,在梵蒂冈成立之前,存在着长达1100多年的教皇国。当时,教皇不仅拥有广袤的领土,还掌控自己的武装力量。
公元751年,教皇司提反二世向法兰克王丕平献媚,批准其称王,并将他封为罗马贵族。
作为回报,公元754年丕平率军进入意大利,平定大部分地区,并将罗马及周边广大土地赠予教皇管理。
至此,教皇国于公元756年正式成立,教皇掌握全部军政大权,权势无比强大。
当时教皇国领土涵盖了拉文纳的拜占庭总督辖区,贝内文托公国部分,以及托斯卡纳、科西嘉等城市。
后来,教廷还编造了“君士坦丁献土”伪文献,声称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受洗后,将罗马和西罗马帝国的大片领土赠与教皇,并赋予他世俗统治权。
如此庞大的领地,自然需要强大的武装力量来守卫,因此教皇曾拥有实质性的军事力量。
在教皇国存续期间,教皇兼具世俗君主与精神领袖的双重身份,他能够调动广大的信徒武装力量。
教皇武装的鼎盛期是中世纪,教廷势力极为强大,能招募军队,发动著名的“十字军东征”。当时,医院骑士团、圣殿骑士团和条顿骑士团三大骑士团均效忠教皇,从某种意义上也可视为教皇的“师”。
不过,作为一个世俗国家,教皇国本身几乎没有常备军。若与其他国家或意大利各城邦发生冲突,教皇往往依赖雇佣兵或其他势力保护。
不同历史阶段,教皇国组建过多支部队。
例如15世纪,教皇曾招募科西嘉骑士,组建重骑兵连,即后来知名的“科西嘉卫队”,至1637年其人数已达数千。
这支部队主要用于维护罗马治安,但科西嘉人好斗,经常在城内发生骚乱,反而给教皇国添了许多麻烦,最终被迫解散。
又如19世纪中叶,意大利统一运动兴起,意欲消灭教皇国以促进国家统一。
教皇号召全球教徒保卫教皇国,众多年轻未婚教徒响应,组成名为组阿夫军团的多国部队,由一位瑞士上校指挥。
1868年时,这支军团约有4600人,其中荷兰人占1900余人,法国人1300余人。
他们英勇抵抗意大利红衫军,后来人数扩增至上万人,曾令意大利军队头疼不已,但最终仍未能守住罗马,教皇国灭亡,组阿夫军团也解散。
此外,1850年教皇还组建了一支帕拉丁卫队,主要负责罗马城内巡逻。这支卫队由志愿兵组成,只发放衣物和装备津贴,但成员对教皇忠心耿耿。
帕拉丁卫队曾与组阿夫军团一同抵御意大利军队的进攻,誓死保卫教皇国。
然而,最终这些武装力量仍无法阻挡意大利军队攻占罗马,1870年教皇国正式灭亡,罗马成为意大利首都。
灭亡后,教皇在梵蒂冈内自我软禁以示抗议,帕拉丁卫队获特许保留500人,但不得离开梵蒂冈。
因此,那时教皇手下依然拥有约500名武装人员。
直到1929年,意大利与梵蒂冈签署《拉特朗条约》,双方互相承认主权,教皇解除自我软禁。
这时,帕拉丁卫队已扩编至约2000人。
但好景不长,二战爆发,帕拉丁卫队在战争期间承担梵蒂冈边境防卫任务,阻止德军入侵,重新发挥了军事作用。
战后,帕拉丁卫队逐渐转为主要担任仪仗任务,直至1970年教皇宣布解散卫队,仅保留军乐队,宣告这一百年历史的武装部队画上句号。
与之同时被解散的还有教皇的“贵族卫队”,这支由贵族组成的部队不参与战斗,主要负责护卫教皇出行时骑马护驾。
教皇国历史上还拥有一支海军,约建于公元875年,承担海上防御、反走私及内河巡逻任务。
虽然教皇国海军作战记录不多,但曾参加过著名的勒班陀海战,并为胜利立下战功。
随着教皇国灭亡,教皇退居梵蒂冈,失去海岸线,海军自然也随之解散,大部分并入意大利海军。
所以,教皇到底有多少师,确实难以精确计算,但至少在斯大林时代,教皇的军事实力远远不足以对抗苏联,这也解释了斯大林为何会轻视教皇的武装力量。
即使放到今天,梵蒂冈国土面积仅0.44平方公里,人口不到五百人,教皇手下的武装力量依然十分有限。
数据显示,教皇的安全由约110人的宗座瑞士近卫队负责,这支队伍堪称教皇的“私人保镖”。
宗座瑞士近卫队历史悠久,成立于1506年,最初为保护教皇和教廷而设,曾在1527年教皇撤退时英勇奋战。
如今,这支卫队是梵蒂冈的重要象征,承担着保护职责和仪式任务。
此外,梵蒂冈还有约130人的警卫队,负责城市警务和消防工作。
综上所述,教皇目前拥有的军事和安保力量合计约240人。以苏联一个步兵师约1.3万人计算,教皇大约只有0.019个师。
这个数字在任何军事对抗中都显得微不足道,哪怕在二战时期,教皇的武装力量也不足以引起斯大林的重视。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斯大林确实低估了教皇的实际影响力。教皇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力不在于手中有多少士兵,而在于其对广大信徒心灵的巨大号召力。
二战结束后,虽然意大利一度有可能由共产党执政,但由于教皇的强大影响力,意大利基督教民主党最终掌握了政权。
这或许对苏联影响有限,但另一起事件对苏联却有深远影响。
1979年,教皇访问波兰,约有600万波兰民众走上街头,仅为一睹教皇风采,他们虔诚地以圣水沾染额头,表达忠诚。
有人指出,当时波兰的“团结工会”已被教会渗透,成为西方思想的“筛子”,在意识形态上深受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那时波兰仍处于红色阵营,这无疑是对苏联的巨大挑战。
果然,几年后波兰成为苏联阵营中首个转向资本主义的国家,成为苏联解体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数百万苏军和众多师团也未能阻止这一意识形态的转变,这正是教皇在西方影响力的明证。
时至今日,梵蒂冈教皇在西方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力依然举足轻重。
有人称梵蒂冈是“世界上最小的地缘政治超级大国”,原因在于教皇拥有数十亿信徒,这些信徒在各自国家中拥有选票,能对政治局势产生实质影响。
因此,西方各国政客,包括美国总统,都不得不尊敬教皇,因为他们的政治命运与信徒选票息息相关,没有理由冒犯自己的选民。
归根结底,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其他形式的意识形态,我们都不能低估观念的力量,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持久的力量之一。
发布于:天津市杠杆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