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2月18日中午时分,驻扎在大别山区的138师防空阵地上空,突然响起阵阵飞机轰鸣声。一架日军飞机高速掠过天空,速度极快,但138师的防空士兵反应迅速,精准地将这架飞行中的敌机击中了。
被击中的飞机尾部冒出浓浓黑烟,失去控制地迅速坠向地面,最终在筋竹冲地区剧烈撞击爆炸。附近的村民们目睹了这惊险一幕,消息迅速传播开来,许多村民纷纷赶到坠机现场。然而,由于飞机坠毁后大火熊熊燃烧,周围气温骤升,没人敢贸然靠近。
大约一个小时后,飞机残骸上的火势逐渐减弱,村民们才敢靠近。距离飞机残骸约7米处,他们发现了一具穿着日军制服的残破尸体。几个小时后,当地驻军于下午4点左右赶到现场,封锁了事故区域,进行了详细搜查,发现了11具日军遗体和一份极为重要的文件。经查证,这次击落的正是日军高级将领冢田攻。
然而,138师将此事逐级上报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却持怀疑态度,坚决不信这个消息。他们要求必须将文件送往总部,找专家全文翻译核实后,才能给出最终结论。138师无奈,只能遵从命令,结果错失了这次重大战机。
展开剩余79%为何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当时不相信138师的报告?主要原因之一是冢田攻身份非凡,他是侵华日军的高层大将,许多重大战略都由他亲自制定。冢田攻虽常乘飞机在各大城市间飞行,但其专机性能卓越,速度极快,飞行高度也高,击落他的飞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考虑到138师防空部队的装备与能力,要精准击落如此性能优异的专机本身就非常困难,甚至可以说几乎无望。因此,第五战区司令长官部对138师的报告产生怀疑,担心是假消息或误传,毕竟若闹出这种乌龙,影响相当严重。那138师防空部队到底是如何完成这次壮举的呢?这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起因是一名高炮连的新兵擦炮时的小发现。
138师隶属于48军,是桂军中一支主力集团军。138师战斗力强悍,师长李本一作风刚猛,负伤也坚决不退场,号称“死打烂打将军”,他的坚韧让日军都头疼。48军军长苏祖馨眼光独到,上任后首要任务就是组建强大的防空部队。李本一对此全力支持,138师迅速设立起防空阵地和多个防空哨所。
在138师防空阵地中,有一支高射炮连,连里有位刚入伍的新兵。初上阵的士兵常对一切充满好奇,尤其是炮兵,渴望亲手操作大炮体验一番。然而,高射炮威力巨大且珍贵,连队管理严格,新兵很少有机会直接触摸炮身,最多只能负责擦拭维护。
这位新兵只能眼睁睁看着老班长们开炮,偶尔才被允许擦拭大炮。那时战局较为平稳,开炮的机会不多。一天雨后,新兵在擦拭高射炮时,发现炮体因潮湿天气受潮,担心影响实战发挥。他又检查了炮弹,发现弹壳同样有湿气,便将此情况上报连长。
其实,新兵除了担心炮弹受潮,也有个小心思:想借此机会向连长申请开炮试验,满足自己一直以来想亲自开炮的愿望。连长明白新兵心思,但军中纪律严明,不轻易允许。可考虑到炮弹受潮的客观问题,若不及时处理,战时影响严重,连长遂向团部汇报并提出试炮申请。
团长认为确有必要提前试炮防潮,批准了申请,但叮嘱连长必须严格控制试炮范围,避免意外。接到批准后,连长命令新兵准备开炮。新兵兴奋异常,毕竟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实战体验。
就在他准备开炮的瞬间,天空再次传来阵阵飞机轰鸣。新兵抬头望去,一架悬挂着日军膏药旗的敌机从头顶掠过。正当新兵惊愕时,上级突然下令开炮,目标就是这架敌机。
原本的训练计划瞬间变为实战行动,新兵激动地操控炮口,瞄准并发射炮弹。与此同时,周围其他防空阵地也一齐开火,高射炮与机枪齐发,连续击中敌机。最终,日军飞机在一片炮火中被击落。
当时日军飞机性能优越,飞行速度快且高度高,而中国防空武器相对落后,能精准射击的高度有限,击落日机难度极大,更别说击落冢田攻的大将专机了。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原来,冢田攻当天原计划从武汉飞往南京参加重要会议,确定了“5号作战计划”后,将于12月18日乘机返回武汉。当天大雾弥漫,天气极差,不适合高空飞行。日方气象部门曾劝他推迟行程。
但冢田攻狂妄自大,不听劝告,坚持按计划乘机,丝毫不把中国防空阵地放在眼里。由于大雾,飞机无法高空飞行,只能低空穿越大雾区域,刚好这片区域就在中国防空阵地附近。飞行员虽担忧危险,仍不得不服从他的命令。
冢田攻专机性能虽好,但在低空飞行且大雾天气条件下,极易成为防空目标。他竟趁机俯瞰中国阵地,极其轻率。飞行员无法反抗,只能遵从指令,结果遭遇了138师防空部队的迎头痛击。
这次击落不仅意味着冢田攻的死亡,也让“5号作战计划”的重要文件被我军缴获,打乱了日军的部署和阴谋。然而,因138师报告未被第一时间采信,等待上级确认期间,敌军已经改变部署,错失了彻底歼灭日军的最佳时机。
发布于:天津市杠杆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