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见证中国建设奇迹的伟大建筑
位于北京的人民大会堂是一个宏伟壮丽的建筑,象征着国家的尊严与威严。这座雄伟的大厦始建于1958年,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的盛大庆祝礼物,它不仅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也是中华文化与建国成就的象征。
人民大会堂的占地面积达到15公顷,总建筑面积为171800平方米,甚至超越了故宫的建筑面积。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座气势磅礴的建筑仅用了短短十个月的时间便竣工,创下了一个世界建筑速度的纪录。这个速度的背后,是无数建筑工人和设计师的辛勤汗水与智慧。
鲜为人知的是,人民大会堂五道大门的设计并非偶然。它们每一道都富含深意,背后都有着细腻的考量。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建筑,探索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展开剩余86%一:人民大会堂的五道大门与深意
在建设人民大会堂之前,最初的工作就是确定建址、规划周围环境以及确定建筑的规模与造型。中央政府决定将人民大会堂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共同建设,选址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东西两侧。这样一来,人民大会堂与天安门、正阳门一同围绕广场,构成了一个宏伟的城市格局。
在决定了建筑的基础位置后,人民大会堂的大门设计也开始被精心考虑。正门位于建筑的东侧,面对天安门广场,是人们最常见的入口。门上镶嵌着璀璨的国徽,直径达4米,显得庄严而气派。为了建造这一宏伟的门面,采用了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和钢层架结构,确保了其稳固与雄伟。每年两会期间,绝大部分代表和委员都会从这道东门进入会场。
除了东门,南门则主要为记者和工作人员提供进入大会堂的通道。大会堂的南面是全国人大常委办公楼,而正对面则是人民大会堂宾馆和中国钱币博物馆。北门面向长安街,毗邻中山公园,又被称作“部长通道”,这是政府高层及列席人员的专用通道。每年两会期间,国务院领导人也常从此门步入会场。
最特别的还是西门。西门是主席台人员专用的入口,并且还包含了一道西北门。最初,人民大会堂的四面都设有5米高的花岗石基座,前面要走台阶才能进入,这对于一些年纪较大的代表或行动不便的委员来说,确实不太方便。周总理在看到设计图后,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建议增设西北门,方便车辆直接通行。这一建议得到了采纳,也体现了周总理关怀老同志的真挚情感。
五道大门如同共和国的卫士,守护着这座国之重器。穿过这些大门,进入人民大会堂内部,则是另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世界。
二:人民大会堂的宏大规模与设计
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设计从一开始就充满了雄心壮志。这座建筑不仅仅是中国政治活动的中心,它还要展现新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和建设无一不体现了最高的标准和规格。
1958年,当时的中国已经迎来了国家的腾飞期,党中央决定建设这座极具象征意义的大楼,既要展示新中国的政治成就,也要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底蕴。毛主席在1945年就曾在延安提出,要在未来的革命胜利后,建设一个能容纳万人的大会堂,不仅为中国人,也要为国际宾客提供一个展示中国力量的场所。
1958年3月,随着国家建设步伐的加快,人民大会堂的建设被正式提上议程。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划,9月,党中央最终确定了该项目。人民大会堂不仅是新中国的政治象征,也是其国际形象的重要展示平台。因此,设计时无论是建筑功能的布局,还是外观形象,都必须符合国家的最高标准。
最初的建筑设计面积为70000平方米,但随着对建筑要求的不断提升,最终面积定为160000平方米,甚至超越了故宫的总建筑面积。考虑到办公楼的需要,人民大会堂的南侧增加了人大常委办公楼的建设,建筑规模再度扩大。这一切的变化都发生在短短几个月之内,时间紧迫,任务艰巨。然而,中国人民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成功地克服了种种困难,创造了一个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三:震惊世界的中国建设速度
建设人民大会堂的任务异常艰巨,时间紧迫,且涉及面广。在如此复杂的情况下,如何打破常规,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施工模式,成为了工程顺利完成的关键。为此,周总理提出了“三边建设”的方法,即边设计、边供料、边施工。
1958年10月30日,随着第一批基础施工图的完成,施工队伍便开始迅速投入到建设工作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和设计师汇聚一堂,紧张有序地展开了这项艰巨任务。尽管时间压力巨大,周总理依然提出了“三个原则”: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大而有当。这一原则贯穿了整个建设过程,确保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1959年7月底,主体工程历时280天顺利完成,距离国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部装修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仅仅用了10个月,人民大会堂便完成了建设,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这个速度令世界震惊。悉尼歌剧院用了14年,日内瓦万国宫建了8年,纽约联合国大厦建了7年,而中国人民用不到一年便完成了这座规模宏大的建筑。
在建设过程中,设计人员常常熬夜工作,工作强度极大。李国胜教授曾回忆道,设计图纸堆积如山,有时大家忙得连下车的地方都忘了。特别是在1959年初,钢结构的设计图纸达到3600多张,整个设计过程涉及上万张图纸,这背后凝结了无数人的辛勤努力与无私奉献。
1959年秋,毛主席亲自决定将这座建筑命名为“人民大会堂”,这不仅仅是一个名字,它象征着人民的力量,也代表着国家的未来与希望。
通过五道大门,我们不仅看到了这座建筑的壮丽与典雅,更看到了那段历史中,充满智慧与汗水的岁月。这座建筑,不仅是一个物理空间的存在,它是中国人民奋力拼搏的象征,是祖国崛起的见证。
---
参考资料:
《人民大会堂十个月建成的背后故事》 孙岩 城乡建设
《17万平方米的“柳暗花明” 人民大会堂这样建成》 张艺 中国青年报
发布于:天津市杠杆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